“盐遇好书”活动走进盐城大丰 共品《北上海》重温奋斗史

大丰 更新于:2025-08-07 11:17
  • 雨后天晴sunny


    乡村文化资源匮乏这事儿,真是戳到多少小地方的痛处。

    7月30日盐城大丰搞的“盐遇好书”活动,把《北上海》里垦荒人的破碱滩故事挖出来重讲,表面看是读书会,实际是给年轻人补一堂“咱祖辈怎么把烂泥地熬成米粮仓”的历史课。

    这波操作必须点赞——与其让村口大爷的收音机天天放《爱情买卖》,不如让田崇志的日记本告诉后生:没WiFi的年代,人是怎么靠笔杆子撑住精神的。

    看活动细节就发现有两把刷子。

    一是把上海知青田崇志60年写的400多本日记搬上台面,这种“土味史料”比教科书生动多了。

    当年苏北盐碱地种啥死啥,老田硬是记下每块地浇多少水、撒什么肥,后来成了农技员手里的活教材。

    现在年轻人总说“躺平”,但哪个躺平族能像他一样天天写日记坚持半个世纪?

    这种对比够扎心。

    二是大丰图书馆和新华书店签的“你选书我买单”协议,玩的是精准投放。

    参考杭州图书馆十年前搞的“市民点单”模式,当年把借阅量翻了三倍,现在大丰把服务站直接怼到村口,至少比那些只会挂横幅喊口号的实在。

    不过也有人嘀咕:请省里戏剧协会的唱《书海行舟》,台下大爷大妈真听得懂?

    不如学四川李庄古镇的做法,让本地草根作家用方言读《北上海》,可能更带劲。

    再说签协议容易执行难,去年某地搞过类似合作,结果村民想借的养殖技术书三个月都没上架。

    希望这次别光让领导拍照,得定期派人暗访书架到底有没有《母猪产后护理》。

    说实话,现在刷十条短视频有八条是小姐姐扭腰,突然看见大丰老乡围着一本《北上海》较真儿,反倒新鲜。

    田老爷子那堆日记要是放网上,估计能成农耕版《觉醒年代》——当年他们改良盐碱地的法子,搁现在就是真人版《种地模拟器》。

    听说现场小年轻抢着答题领书,比抢红包还积极,这波文化下乡算是没走岔道。

    就是得盯紧后续,别活动一结束,农家书屋又成了麻将馆。

    学学淄博烧烤怎么把流量变留量,下次搞个《北上海》主题的盐碱地研学游,让城里娃踩着滩涂体验一把“脚踩胶鞋背喷雾器”的复古劳动,可能比纯读书会更出圈。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